亚洲视频精品/日韩精品网/久久久精品日韩/成年人综合网

“智啟未來·同舟領航” 2025清華大學工程管理創新人才教育與發展會議暨清華MEM創新人才體驗營成功舉辦

來源:中國MBA教育網    作者:原作者    責任編輯:黃夢格    07/17/2025

4322


7月12日,由清華大學工程管理碩士(MEM)教育中心主辦的"智啟未來·同舟領航"2025清華大學工程管理創新人才教育與發展會議在清華大學成功舉辦。本次會議聚焦工程管理領域前沿與技術創新,深度探索跨專業融合及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旨在以人工智能科技浪潮賦能教育創新,為國家重大戰略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來自學界和業界的專家、2025級MEM新生、各級校友代表以及工程管理從業的行業英才們共計600余人參加了此次會議。


主論壇啟幕:聚勢開篇,錨定航向

上午9時,會議正式拉開帷幕。清華大學工程管理碩士教育中心主任、全國工程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張偉教授致辭,并發表《工程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新思考》主旨演講。他首先回顧了MEM教育的發展歷程,闡釋MEM專業聚焦于對工程要素、活動及專業技術的系統管控與優化,并分享了全國MEM歷年報考及錄取數據,隨后對讀研選擇、清華MEM項目的體系架構、運行機制,以及教學和實踐活動、論文與申請學位實踐成果標準等進行了細致解讀,重點探討了學生就讀后的層次提升、心智成熟與知識技能專業化等核心問題,為會議奠定了聚焦人才培養、服務國家需求的鮮明基調。張偉特別強調,在《學位法》帶來的新變革下,MEM項目需重新定位價值,致力于為富有活力、具備潛在優秀特質的實踐者提供知識、能力、視野、機遇與生態支持。他提出要貫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推動MEM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


技術跨界洞察:窺見醫療前沿

接著,“從計算機到人工智能——醫療‘人工’的替代演進”主題分享在舜德樓401會場同步開展。醫療人工智能領域專家王仲結合自身從醫生到管理者的職業轉型經歷,梳理了傳統醫院的發展歷程與AI賦能進程:從計算機替代書寫,到互聯網替代信息傳輸,再到物聯網替代物流與管理,直至人工智能逐步實現對記憶、邏輯、整合及決策的替代。深入解讀了AI帶來的積極效益與潛在挑戰,以及驅動醫療發展的趨勢與方向,引發聽眾深刻思考。


建筑實踐探微:破解工程結構密碼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軍進以“建筑工程領域的結構挑戰與創新實踐”為題,系統介紹了建筑行業背景、結構專業范疇、結構類型及我國現行抗震設計方法。以國內外很多大型建筑工程為案例,介紹了復雜建筑結構創新實踐方面的應用。最后,他以一篇博士論文為例,展示了科研工作的常規方法。


國際視野賦能:縱覽教育傳承與創新

清華大學數學系白峰杉教授以“國際和歷史視野下的大工科教育”為題,從問題背景、案例研究、思考展望三個維度展開論述。他梳理了從農業革命到工業革命再到信息革命的演進脈絡,提出“需要重新定義廣泛而深入的教育”,認為在時代大轉折之際,每個人都需要創新型教育,以構建數智時代的教育范式。白教授以世界知名創新領軍人物為例,著重強調了新時代下創新能力的重要性。

通過對比科學家與工程師的特質,白教授指出大工科思維的核心在于問題意識——定義出好的問題是顛覆性創新的源頭,其本質是突破人類已知的邊界,核心在于持續創新。


人才培育攻堅:聚焦創新培養

清華大學工程管理碩士教育中心副主任蔡臨寧以“面向創新人才培養的工程管理導引課程”為題,從課程定位、課程資源、課程主題、課程組織、課程產出五個方面,對課程設計進行了全方位解讀。課程聚焦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采用“Learn By Doing”的教學模式,圍繞工業智能、智能系統、智能采購、醫工融合四個主題,將2025級MEM新生分為18個小組,模擬創業公司運營,完成創業任務。課程強調“清工開悟,一課到底”,確保教學過程一以貫之,并通過考核小組成果檢驗學習成效。


傳承與反哺:激活教育生態

校友課程導師授證書儀式溫馨而振奮。這一環節搭建起“在校學習-職場實踐-反哺教育”的閉環生態,讓教育在傳承中煥發新的活力,也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工程管理人才的責任與擔當。


接著,現場同步開展24級課程基金捐贈環節,延續《工程管理導引》課程的傳承傳統。捐贈儀式上,2024級創新小組代表王立宇將該小組創新活動收益與2025級代表宋雨祥、王麗萍完成交接。這份跨越年級的接力,既承載著學長學姐的期許,也為課程創新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圓桌對話:科技賦能管理變革,創新驅動時代英才

會議最后的圓桌對話環節,由清華大學MEM教育中心招生事務主管吳莉莉主持,對話學界代表張偉教授和白峰杉教授、業界和學生代表:中信建設有限責任公司產投顧問李秈蒿、河北燕達醫院副院長王立、北京共績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王鵬、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劉晗,共話“如何通過科技與管理協同創新,培育新時代工程管理人才”這一命題。各位嘉賓圍繞能力勝任、項目特色、教學方式與課程設計、職業發展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與答疑,為打通工程管理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最后一公里”凝聚共識。


本次“智啟未來·同舟領航”會議,全方位覆蓋了工程管理人才培養的“教育體系-實踐應用-國際視野-傳承創新”維度。未來,清華大學工程管理碩士教育將持續發揮清華大學在眾多工程與管理領域的學科優勢,繼續為社會培養大批優秀的工程管理人才和未來的產業領袖,讓清華MEM智慧在工程管理的藍海持續破浪前行。

歡迎加入清華MEM的行列,與優秀同學為伍,升華精彩人生!



參會感悟:

李蕊杏:清華MEM快速并精準識別到AI發展、學位申請方式變化,用最前沿的研究深度開發MEM項目,用開放、包容、共享的姿態持續引領,把培養人才、挖掘人才、珍惜人才貫穿活動始終。我有被打動到,這才是我心目中清華的樣子!

扈峻瑞:從工程管理教育的前沿思辨,到人工智建工程的跨界對話,從綠色基建的創新實踐,到大國工程視野下的育人藍圖,每一次分享都在重塑行業認知邊界。這場盛會,是知識的聚變,更是使命的召喚。

張利明:兩天的會議像是一場思想的快充。聽老師解析工程管理前沿趨勢,看案例里技術與管理如何共振,和同頻者碰撞職業困惑,忽然讀懂“知行合一”的分量——原來頂尖項目從不是知識的堆砌,而是教你在復雜系統里找支點,用理性框架托舉創新落地。

王雨晨:短短兩日,最大的收獲不僅在于洞悉了經營與工程的雙重視角,更在于“行勝于言”的校風所帶來的篤定與力量。衷心感謝各位老師的精心籌備與傾囊相授,讓我們在跨界精英的思想碰撞中開闊了視野。熱切期盼能成為這優秀集體的一員,與各位同行,2026年,清華再會!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MBA教育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中國MBA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MBA教育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本網不保證向用戶提供的外部鏈接的準確性和完整性,該外部鏈接指向的不由本網實際控制的任何網頁上的內容,本網對其合法性亦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中國MBA教育網 問題反饋平臺

您的身份

  • 院校老師
  • 備考生
  • 其他用戶

如何稱呼您

  • 先生
  • 女士

您提交的反饋意見

您的聯系方式

您的每一個有效信息都至關重要
服務熱線:010-8286 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