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當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構商業邏輯,當全球化進程在波動中孕育新的機遇與挑戰,商科教育正站在“守正”與“創新”的十字路口。作為中國首批開設MBA項目的高校之一,復旦大學始終以先鋒姿態回應時代命題——從率先探索領導力培養新內涵,到構建“引進來+走出去”的全球化路徑,再到創新招生與培養模式以賦能學生終身成長,每一步實踐都緊扣商業世界的變革需求。
近日,央廣網、中國MBA教育網特邀復旦大學MBA項目主任曹能,深度解讀復旦MBA在AI賦能、國際化深耕、科創人才培養等領域的獨特思考與務實實踐,為廣大考生提供權威參考。
01 錨定AI時代痛點 筑牢領導力的人本根基
“其實AI領導力背后的焦慮,本質就是‘AI是否會取代人的領導’。”曹能主任開門見山地指出AI時代商科教育的核心關切,“然而,很多研究報告已經形成共識:AI有它的長處,但是人依然需要去做最終的決策,去做一些AI不擅長但是人擅長的事情。”復旦MBA的破題思路,正是聚焦于人的不可替代性。為此,復旦MBA在國內商學院中率先推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聚創領導力”項目,以底層理論設計為支撐,融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積分制實踐,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理解AI時代領導力的定義、內涵與外延的變遷。
在曹能主任看來,商學院的核心使命始終是培養“創新、領導力、國際化視野”三大能力,而“人與人的鏈接”正是領導力的關鍵。他強調,AI無法替代人們對于愿景目標的設定、對于團隊的激勵、對于社區以及行業的凝聚,這些與人相關的核心能力必須通過真實的互動與實踐沉淀。
另一方面,復旦MBA也在積極地擁抱AI,將其深度融入課程體系與實踐場景。在研二階段的七大選修方向中,“商務人工智能及數字化運營”方向于今年完成重大升級,集結了復旦管院頂尖AI領域教授以及30%的業界嘉賓。課程形式也打破了教室的邊界,學生們不僅能在課堂聆聽AI理論解析,還能通過企業參訪、閉門研討、產業課題合作等形式,探討“AI for industry”的效能提升路徑。
人工智能最終要服務于產業,解決企業的真實挑戰。曹能主任以復旦MBA深耕20年的“行動學習項目”為例,展示了產教融合的前沿實踐。該項目累計合作400余家企業,不止是為企業提供咨詢方案,而是始終關注由師生組隊交付項目落地方案。“比如我們剛結束的一個ESG主題的項目,最終匯報時,團隊交付的不是PPT,而是能解決企業具體管理需求的AI產品。”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更新迭代,復旦MBA通過iLab、BC商業挑戰賽等平臺,持續引導學生跟蹤技術前沿,擁抱時代變革,在未知中探索商業新解法。
02 深耕國際視野 構建“引進來+走出去”全球化路徑
面對全球化進程的劇烈波動,復旦MBA始終堅持“在中國根基上培養國際競爭力”的理念,這一模式與“簡單引進西方課程”的路徑形成鮮明對比。“不同階段,我們對‘國際化’的定義截然不同。”曹能主任回顧道,在MBA教育剛興起時,復旦與眾多兄弟院校一樣對標國外先進院校,引進教材、師資和教育理念;而如今的國際化,則包含了“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雙重含義。
“引進來”不僅僅包括從行為、國外引進的一流師資,也包括構建中外學生協同共創的場景。例如,外國學生與中國學生組隊,共同探討中國企業如何在泰國、東南亞、歐洲落地,將“國際化”從課堂延伸至實戰,使“出海”從已有產品的輸出轉變為文化與戰略的深度融合。曹能主任強調:“全球化是復旦MBA創辦以來的立基之一,也是我們的一大特色,我們將始終堅持致力于培養深諳中國國情,兼具全球視野的人才。”
“走出去”的核心,是讓學生理解不同市場的文化與商業邏輯。復旦MBA已開設了14條GIP全球課程路線,近期還組織了100位學生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MIT SLOAN)交流學習。作為MIT SLOAN在中國僅有的兩個、上海唯一的戰略合作伙伴,這樣的深度合作讓學生能直接接觸全球頂尖商科教育資源。此外,GIP路線還覆蓋了耶魯大學、倫敦商學院、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國際頂尖院校,并新增中東、日本等區域研學方向,學生可走進當地社區與企業,感知“非西方市場”的商業生態。
值得關注的是,復旦MBA是國內商學院中少數同時為全日制與在職學生提供雙學位申請通道的項目。“我曾輔導過的學生中,全日制和在職學生都有拿到耶魯、麻省理工、加拿大約克大學等高校的碩士第二學位。”曹能主任補充道。
03 聚焦科創賦能 鍛造科創產業領軍者
在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下,復旦MBA“科創青干營”專業方向成為熱門選擇,每年近200位申請者競爭約80個席位,其背后是千萬元級資源投入構建的全鏈條培養體系。
“科創青干營的學生畫像以理工醫藥背景為主,多在科創企業從事研發、戰略、運營管理等核心崗位,同時我們也會招收營銷、HR、法務、財務等非技術背景的學生。”曹能主任表示,“一個班級應像一家創業公司,多元背景才能模擬真實的商業生態,畢竟在科創企業從技術的成功到商業化的成功才是關鍵。”
該方向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原創課程+雙導師制+實戰平臺”:20門課程均凝結了復旦教授深入科創企業調研、參與咨詢后的原創智慧結晶,覆蓋從融資、商業模式論證到專利法務的全創業鏈條;雙導師制融合“學術導師”與“業界導師”,后者多來自復旦科創生態圈,包括科創企業家營創始人、EMBA及MBA行業領袖,可為學生鏈接行業資源與職業機會;實戰層面,學生可參與“長三角創業大賽”,在專業投資人與業界專家的點評中打磨商業方案,勝出者更有機會獲得創業基金支持。
04 前置培養節點 打造“雙向奔赴”的人才選拔生態
“我們希望候選人帶著‘松弛感’來展開一場30分鐘的有趣的對話,當然前提是候選人需要對自我、對復旦有清晰認知。”曹能主任口中的“對話”,正是復旦MBA今年推出的“光合計劃”核心環節——職業發展對話。由教授、企業導師和校友組成的團隊將從三個維度與申請者深度交流:一是“行業洞察”,要求申請者以“行業從業者”的專業視角,闡述所在賽道的挑戰、趨勢及個人職業定位,以及AI對所在行業的影響;二是“與復旦的契合度”,鼓勵申請者通過復旦管院融媒體平臺了解在讀學生與校友的真實故事,從“價值觀共鳴”層面說明選擇復旦的原因;三是“雙向提問”,申請者可就職業困惑、學習需求與導師交流,“有質量的問題本身就是加分項”。
在職業發展對話中表現優異的候選人將獲得“光合嘉勉”,不僅能拿到1萬-3萬梯度的嘉勉金,更重要的是這意味著一種雙向奔赴。拿到嘉勉的學生,如果成功通過了全國聯考,那么復試就可以“輕裝上陣”,因為他們早已完成對“為什么報考復旦”“職業目標是什么”的深度思考。曹能主任特別強調,嘉勉學生還可提前體驗復旦的優質教育資源,包括未對外發布的線上課程,以及與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室”合作的線下課程——這是國內商學院首次將此類頂尖職業發展課程前置開放給申請者。此外,復旦MBA還設立了科創方向、QS教育背景相關的嘉勉金,招生老師會一對一為申請者定制適配方案。
05 構建終身學習社區 解鎖MBA的“長期價值”
“很多人會問‘MBA的硬回報與性價比’,我的答案是:先想清楚它是‘消費’還是‘投資’。消費追求短期滿足,投資則需要長期主義。”曹能主任表示,復旦MBA的目標是打造一個終身學習成長的社區,而非2.5年的階段性教育。
復旦MBA擁有亞洲頂尖的職業發展中心,為學生提供全方位求職與轉型支持,但其更深層的“長期價值”在于畢業后的終身持續賦能。“學業結束后,我們依然歡迎你回到學院。知識在更迭,行業在變遷,我們所有的后續的課程是免費給大家提供的。你可以來參加講座、選我們的選修課,甚至你可以以校友的身份,將你的公司要解決的難題帶給學弟學妹來做。”
此外,復旦MBA高度重視申請者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對具有創業失敗經歷或“非典型職業路徑”的申請人始終保持開放與包容的態度。曹能主任明確表示,創業失敗不僅不會被視作減分項,相反,如果申請人能夠清晰總結教訓、進行有效復盤,并將MBA學習與自身長遠的能力提升緊密結合,這類經歷反而可能成為加分點。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復旦MBA致力于通過系統化的知識訓練和思維塑造,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精準定義問題,并尋找破解之道。
06 與時代同頻 培養AI時代的未來領袖
“商學院的使命,不在于以過去案例教導當前學生贏得未來,而在于幫助其提出新問題、創造新知識、成長為能定義未來的人。”在AI技術迭代與全球化重構的雙重背景下,商科教育既需深植中國本土實踐,亦須具備全球視野;既要善用技術工具,更需堅守人本內核。
從“聚創領導力”到“GIP全球研學”,從“光合計劃”到“科創青干營”,復旦MBA始終以創新回應時代需求,以實踐鏈接商業真實。如今,這座以自由而嚴謹的學術氛圍、深厚而活躍的產業網絡著稱的殿堂,正面向具有創新精神、全球視野與領導力的行業精英敞開大門。在這里,與頂尖師資同行,與青年精英并肩,與終身社區共生,一起在商業變革的浪潮中,定義未來的價值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