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工業大學MBA考察團第三站--走進無錫優尼斯清潔設備制造有限公司。走進廠房最深刻的感受是其從傳統制造向品牌化、創新化轉型的清晰路徑。企業創始人分享的創業歷程令人動容:從徐工集團離職后,團隊憑借對清潔設備行業的敏銳洞察,將國外先進技術引入國內,填補了市場空白。這種“敢為人先”的精神,在紅利期消退的當下尤為珍貴。優尼斯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對行業趨勢的精準預判——他們發現傳統清潔方式效率低下,而機械化、智能化設備能大幅提升清潔效果和經濟效益。這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創新思維,為企業奠定了持續發展的基石。
參訪過程中,在研發環節學員們感受到,優尼斯展現出“小而精”的戰略智慧。企業專注于工業硬質地面的清潔設備,主動放棄家用掃地機器人等熱門賽道,避免與巨頭正面競爭。通過將箱體設計、模具開發等核心技術掌握在手,同時外包低附加值環節,企業既保證了產品質量,又實現了資源的高效配置。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對技術壁壘的構建:例如防撞設計、AI算法優化等差異化功能,不僅提升了用戶體驗,更形成了競爭護城河。這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專注力,值得初創企業借鑒。
優尼斯的全球化布局策略是本次參觀的另一大亮點。企業針對歐美市場的高標準需求,優化電控參數、升級人體工學設計,如大尺寸座椅和防撞手柄;在東南亞市場則側重性價比與耐用性。這種“一國一策”的本土化思維,打破了“中國制造=低端”的刻板印象。現場體驗設備時,我注意到其操作界面簡潔直觀,充分考慮了老年使用者的習慣,體現了“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
品牌推廣的多元化路徑同樣值得學習。線上,企業通過抖音、視頻號等平臺輪播廣告,強化品牌曝光;線下則依托行業展會與經銷商網絡,實現“最后一公里”觸達。市場負責人提到的“視頻號轉化率高于抖音”的細節,反映了企業對渠道特性的精準把握。而新疆天山機場、武漢商超等成功案例,則證明了“廠商協同”模式的可行性。這種“線上線下聯動、渠道深度綁定”的策略,為工業品品牌建設提供了新思路。
優尼斯的客戶分級體系展現了精細化運營的智慧。企業將客戶分為ABC三類,對貢獻80%利潤的20%高價值客戶(如機場、大型商超)提供VIP服務,而對潛力型客戶則動態調整資源投入。這種“抓大不放小”的策略,既保障了核心利潤,又為未來市場拓展埋下伏筆。在售后成本控制上,企業通過預判客戶需求、分級響應,實現了服務效率與成本的最優解。
合伙創業的分享環節發人深省。創始人坦言,地域差異和理念分歧曾導致早期合伙人退出,最終通過股權回購形成“技術+銷售”的互補型團隊。這一歷程揭示了合伙創業的兩大關鍵:一是核心成員的能力互補性比初始熱情更重要;二是股權結構需預留動態調整空間。企業目前75%的股權集中度,既保證了決策效率,又通過剩余股份激勵團隊,這種“控制與共享并存”的模式頗具參考價值。
面對無人清潔設備的趨勢,優尼斯展現出清醒的認知。企業承認當前無人技術尚不成熟(如樓梯避障、清潔均勻性等問題),但已通過與AI算法公司深度合作提前布局。這種“不盲目跟風,也不固步自封”的態度,體現了戰略定力。在與科沃斯等巨頭的潛在競爭問題上,創始人指出“工業與家用賽道本質不同”的觀點頗具啟發性——渠道屬性、服務模式的差異,構成了天然的競爭壁壘。
企業提出的“德國式隱形冠軍”發展路徑令人耳目一新。拒絕盲目擴張,選擇在細分領域做精做強,同時平衡工作與生活,這種“小而美”的經營哲學,在追求規模效應的當下顯得尤為可貴。特別是在與高校合作技術研發遇挫后,企業轉向產業端深度捆綁,驗證了“市場化創新”的重要性。
優尼斯的實踐為MBA學員提供了鮮活案例。其一,傳統行業創新未必需要顛覆式技術,從用戶體驗痛點切入的微創新同樣能創造價值;其二,全球化不是簡單的產品出口,而是設計、服務、品牌的全鏈條適配;其三,中小企業應善用“減法思維”,通過聚焦核心業務形成差異化優勢。
參觀結束時,創始人提到“享受生活”的企業文化令人感慨。在資本狂飆的時代,優尼斯堅持技術深耕與人性化管理的平衡,或許正是其穿越周期的關鍵。這家企業用十五年時間證明:制造業的升級之路,既需要仰望星空的創新勇氣,更離不開腳踏實地的工匠精神。